今年6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和丝绸之路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到47 项,继续稳居世界第二。

然而在中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却不尽如人意。盗墓、走私、自然或人为造成的劣化病害……都成了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心头之痛。

img

天津大学的张加万教授,为了转变当前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的现状。建立了“文物与风险源关联模型”,从而达到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在监测定位关联风险源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到了图像分析、计算机视觉以及计算摄像学等多种学科。张教授多次表示,很多在理工学科领域解决得比较好的问题却依然困扰着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者。“我相信图形学还有非常大的研究空间及潜力,至少就文化遗产领域。”张教授乐观地表达他的看法。

img

同时,张教授也提出“智慧博物馆”的建设问题。智慧博物馆注重以需求为驱动,重新梳理和构建博物馆各要素,提供“物、人、数据”三者之间的双向多元信息交互通道,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实现以人为中心的信息传递模式,从而实现博物馆服务、保护和管理的智能化自适应控制与优化。以公众服务需求为核心,用多维展示互动形式,实现公众与博物馆藏品的高度交互,为公众提供无处不在的服务,是智慧服务的内涵。

img

最后,张教授提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与其他的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以往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都是通过拍照、录像、采访的方式,而张教授却利用理工思维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分析并建立数据库,为今后的研究及保护工作打好了基础。

张教授总结道:“文化遗产和信息技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但当它们交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



Questions & Discussion: ✉️ zjuvis@cad.zju.edu.cn